平潭海坛商业城应急搬迁工程“内外兼修”开始墙体砌筑
随珠弹雀网
2025-04-05 08:22:50
这些以谨慎、稳健著称的电气企业的选择,加大了聚恒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
同期,中电光伏又以现有和即将购进的设备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1.5亿元人民币和3700万元美金。虽然事后遭遇否认,不过也间接地反映出赛维LDK所面临的困境
FIT),尽管价格未定,然在再生能源收购法案通过后,确实令国情尚稳的日本,如今成为未来值得投资的太阳能市场。接着是相较于欧洲太阳能电池模组,每1KW约1,300美元的价格,日本每1KW约在2,000美元上下,利润空间仍大。然对于过去曾是全球太阳能龙头的夏普来说,目前的情况并不乐观,该公司除了在全球市占率已跌落到第6名外,其2011年4~9月的太阳能事业,更是出现85亿日圆的亏损。过去的日本太阳能市场,以住宅屋顶发电系统为主流,因此对消费者来说,品牌的影响力远较价格为高,这也是为什么以往在日本主要由夏普(Sharp)、京瓷(Kyocera)、三洋(Sanyo)等品牌寡占,如此环境与欧洲大型发电厂需求带来的百家争鸣状况大为不同,也因此,在日本市场并没有以价格抢市的问题。近期以来,包括大陆尚德、江西赛维(LDK)、德国Q-Cell、加拿大Canadian Solar等企业,不约而同跨入日本这个在2010年仅占全球太阳能电池市场6%规模的小市场,其背后原因有2,即是日本将在2012年7月导入的太阳能电价买回策略(Feed in Tariff。
日本11月发表的2011年上半年太阳能电池出货量显示,其较2010年同期成长29.6%,而该国厂商的市占率也高达82.5%,尽管仍然偏高,但自2010年起海外厂商陆续进入,进口产品的比例在2011年4~9月间提高至17.5%,较2010年同期增加3个百分点,而此变化仅是1个开端,在如此条件下,未来进口日本的产品,只会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全球最大太阳能市场欧洲,在主权债务危机下,德国、义大利、西班牙等国,陆续将太阳能补贴减少,市场的萎缩导致近日德国两家太阳能厂商,因此相继宣告破产。在我国新能源产业链的不少环节上,很多设备国内企业更倾向于进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直坚持独立研发,拒绝购买图纸来进行拼装的远景能源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尽管其价格高出同行,但是充满适应力的定制方式,以及高质量的保证,让客户依然络绎不绝。作为新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发展部主任,王勉的话或者代表了绝大部分人的感受。2011年,在欧洲各国补贴降低,全球光伏市场疲软的情况下,精功科技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同比增长193.39%,净利润3.3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62.16%。该公司称,在光伏行业低迷背景下,保持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能光伏装备的销售同比增长所致。
所以,在风电行业的江苏远景能源选择了一道高高的质量壁垒隔绝了和同行的同质化竞争,也抵御了冬天的严寒。[page]当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上的这些企业在低迷的市场中掀起波澜时,风电领域中的一些企业也同样在逆市中实现了快速扩张,比如位于江苏省江阴市的远景能源。
覆巢之下亦有完卵对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来说,尽管同样身处新能源阵营,但他现在并没有尚德老总施正荣那样的烦恼。复杂的经济形势,更是让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2以稳字当头。北极光创投合伙人杨磊解读在寒冬中逆市上升企业的成功秘诀。所以这类企业的处境就会相对较好。
尚德的股价也从最高时的90美元,一路狂跌到现在的2美元左右,跌幅高达97%。但是,事情并非那么绝对。也正是由于企业领悟到了这点,他们才在行业中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让壁垒成为了抵御严寒的最好屏障。[page]政策依旧为王就目前而言,政府的支持对光伏而言依然至关重要。
太阳能光伏领域也同样没有幸免。新能源现在的状况有多糟糕,看看他们股市的表现就知道了
2003年上半年到2004年3月,在李延人的主持下,尚德曾经与香港、新加坡证券机构谈上市融资的问题,不过,当时外部投资机构要求国有股东按1:0.9或1:1的比例退出,最终没有达成协议。李延人从经贸委主任的位置上退休,作为无锡市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代表出任尚德太阳能董事长,施正荣任总经理。
施正荣在创业中的价值此时发挥了作用,他及时和无锡市政府达成了共识:尊重企业创始人的价值。此后,张维国开始在施正荣要求下,接触各种各样的合作者、财务顾问,寻找新的上市通道。之后,他又动用自己的政府资源,通过无锡市劳动局拿到低息贷款资金5000多万元。例如,李延人处理某些事时会越过施正荣,还曾经向基层的技术人员质疑施正荣的技术能力,甚至因为李在中间沟通不畅,使得国有股东与施正荣之间也产生了误解。李延人走后外界也有传闻,说施正荣在李延人办公室安装了窃听器,窃取到了李延人一些不便公开的隐私,成功的将其排挤出了尚德集团,为尚德集团的海外上市步骤扫清了股权障碍。作为企业出资人,以李延人为首的本土高管开始对以施正荣为代表的海归派进行指手画脚,试图参与企业管理,这给施正荣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因为施还没有把握说服国有股东,担心一旦在董事会上宣布就无法控制局面。此时,以拉动投资居功自傲的李延人在尚德公司俨然有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李延人的离开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起初,施正荣曾经在秦皇岛、大连、上海谈过合作,过程并不顺利,但可能没有达到媒体上所说的四面碰壁的程度,据说,施正荣在上海甚至签署过一份意向协议,之后他选择了在无锡创业,则是由当时无锡市主管工业的副书记牵头而成的。
李延人曾轻描淡写地提到,亏损的时候,大家相安无事,而一旦企业开始盈利、上市,涉及到利益分配,矛盾就产生了。而这个神话的缔造者就是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的太阳能科学博士施正荣。
施正荣逐渐感觉到来自公司内部被架空的威胁。第二要满足投资各方的利益。2004年9月,尚德成立的第4年,李延人走了,理由是他4年任期已满。他们之间的排挤之战以施正荣的胜利而告终,从而使尚德顺利完成了私有化海外上市的过程。
从2004年8月份,施正荣开始酝酿国有股的退出。施正荣的创业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也经历了很多艰难坎坷,在他回国创业的过程中曾经历多次光伏创业团队的分崩离析,曾和施正荣共事的四位嫡系创业伙伴都相继离开了尚德,现在这四人都在从事光伏电池行业,并成为他的竞争对手。
尚德创造了中国光伏业的资本神话,只用了5年时间无锡尚德成功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太阳能公司,并以融资4亿美元成为2005年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最大融资额度的公司。就此以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创业者一起拉开了尚德电力迅速崛起的序幕,然而随着尚德迅速扩张的同时,施正荣与李延人的不和传闻也越来越多,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2004年下半年,施正荣的困境是市场形式发生了变化,他的竞争对手正迅速崛起,如果靠自身积累滚动发展,尚德肯定无法保持既得优势。当施正荣在无锡遇到李延人的时候,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
下面咱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对比分析一下施李之战的最大诱因。这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最佳拍档,是如何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呢?那么就让笔者来为大家梳理一下施李排挤之战的始末。2001年1月22日,澳大利亚太阳能电力、无锡信托、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小天鹅集团、宝来投资、水星集团以及无锡创业投资共同出资800万美元,施正荣以现金和技术入股,成为公司的第一大股东。另一个版本是,施正荣在澳大利亚读书时结识了同乡杨怀进,杨怀进回国后做贸易生意,看好光伏产业的前景,主动为施正荣在国内探路,后来,杨怀进得到另一位同乡徐成荣的帮助,徐有政府方面的人脉资源,最终把施正荣引荐到无锡。
李延人时任无锡市经委主任,在无锡市当地拥有较广的人脉,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到2005年3月,施正荣最终赢得了这场博弈,所有国有股东均同意退出。
施正荣的国有股退出方案最终得到了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的肯定。李延人的到来,也开始了本土和海归派间经营理念的较量。
尽管在外人看来李延人确实也为一己私利而行为不当,但面对尚德集团的海外上市战略目标和无锡市政府的风投策略,他的个人利益简直微不足道,市场永远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为了实现更高的目标、更大的收益,即使是施正荣也有可能被尚德集团所淘汰、被行业所淘汰、被市场所淘汰。这其中,施正荣的技术价值勿庸置疑。